關于智能家居的起源,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,當時稱之為Smart Home。
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,大量采用電子技術的家用電器面世,為智能家居的出現奠定了基礎。80年代末期,通訊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,產生了一些通過總線技術控制家中 設備的系統,其基本結構與目前的有線系統類似。
可以認為智能家居從產生到現在的繁盛經歷個4個階段:
第一階段
通過同軸電纜或者兩芯電纜完成簡單的家庭組網,實現燈光、窗簾及少量安防系統的控制,嚴格來說此階段還不能稱得上是網絡,也還遠未達到全宅智能的程度,僅僅是實現了幾個組件的互聯。
第二階段
通過現場總線和部分IP網絡來連接各個設備和組件,這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網絡了,實現了可視對講、安防等功能,再配合一些支持總線控制的家電產品,全宅智能的雛形已經出現。
第三階段
集中控制主機產生,家中燈光、音響、門鎖、窗簾、影院、空調各種組件都可以接入集中控制主機來進行控制,可以說是實現了全宅智能,整體結構已經與現在市面上有線系統的結構類似,成本比較高,價格也比較高,局限于個別高端建筑和住宅中,還不具備大范圍